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政策要闻
高耗能特种设备,是指在使用过程中能源消耗量或转换量大并具有较大节能空间的特种设备,是能源消耗大户和重要的大气污染物及碳排放源。
高耗能特种设备究竟有多耗能?据统计,目前高耗能特种设备主要包括锅炉、换热压力容器等。拿锅炉来说,2019年锅炉消耗煤炭总量约为17.9亿吨标准煤,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约为50亿吨,占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的50%。虽然近年来锅炉数量下降较快,但总容量变化不大,节能减排空间较大。换热压力容器总体上数量一直在增加,其作为过程设备,低能耗下的高转换效率对于实现系统节能至关重要。然而,目前我国换热压力容器的运行效率仅为60%至70%,比国外同类产品低15%至25%,节能空间较大。
制定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减排政策、科学调整高耗能特种设备能效指标,对于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减排意义重大,而这离不开科研工作的有效支撑。作为国内特种设备科研领军机构,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特检院)积极承担各类科研项目,深入探索新技术应用,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引领和推动行业科技进步。
这是一个久久为功的过程。从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修订施行以来,中国特检院积极开展内部科研项目、总局科技计划项目、质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研究工作,在“十二五”期间制修订了一系列技术规范和标准。“十三五”期间,又牵头两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系统研究工业锅炉、热交换器节能技术和检测评价方法,支持了国家政策、技术规范和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初步构建了以节能技术为支撑、以规范标准为引领的促进节能减排的路径。
高耗能特种设备科研工作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一是技术支撑,二是示范引领。
一方面,科研为能效指标设置及法规标准制定提供了数据支撑。“十二五”期间,中国特检院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燃煤工业锅炉能效提高及能源合同管理与示范”,参与了“工业锅炉高效燃烧与低排放技术”项目。依托上述项目开发的以煤粉燃烧为核心的58MW燃煤工业锅炉成套装备技术,锅炉热效率达91.81%至93.63%;开发的大型热水锅炉低氮燃烧技术,140MW链条锅炉热效率达88.35%至88.61%。这些成果为锅炉能效指标目标值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科研数据运用于高耗能特种设备规范性文件或产品技术标准制定,相当于从产品设计开始考虑环保性能,能够起到逐步淘汰落后产品、推进产品“优生”的作用。
另一方面,科研成果应用为行业技术进步和高质量发展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十三五”期间,中国特检院承担两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其中,“高耗能特种设备能效检测与评价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从检测监测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平台与设备、工程应用四个层面进行研究,形成的部分技术成功示范应用。“典型高耗能工业设备节能NQI技术集成及应用示范”项目从计量、检测、标准、认证四个层次进行研究,努力形成“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全链条节能减排解决方案,通过在典型行业进行应用示范,将有效引领高耗能特种设备在本质上实现节能减排。
目前,我国高耗能特种设备法规标准体系框架逐步得到完善,中国特检院在其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在技术法规方面,在总局特种设备局安排下,中国特检院牵头研究起草了TSG G0002-2010《锅炉节能技术监督管理规程》和TSG G0003-2010《工业锅炉能效测试与评价规则》,其中《锅炉节能技术监督管理规程》(第1号修改单)于2016年颁布,整体能效指标大幅提升,有效促进了锅炉产品的技术进步;开展热交换器能效指标和评价方法等的研究,研究起草了TSG R0010-2019《热交换器能效测试与评价规则》,对推动热交换器产品能效测试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在标准方面,中国特检院积极研究锅炉产品测试方法,制定了行业标准NB/T 47066-2018《冷凝锅炉热工性能试验方法》,首次实现冷凝锅炉热工性能反平衡测试;探索建立锅炉系统评价指标和方法,开展了锅炉能效指标及其体系研究,形成标准NB/T 47035-2013《工业锅炉系统能效评价导则》、NB/T 47061-2017《工业锅炉系统能源利用效率指标及分级》;作为主要起草单位参与制定了GB 24500-2020《工业锅炉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T 34912-2017《工业锅炉系统节能设计指南》、GB/T 10184-2015《电站锅炉热工性能试验规程》、GB/T 10180-2017《工业锅炉热工性能试验方法》等,初步建立了我国锅炉节能标准体系。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锅炉35.59万台、换热压力容器约100多万台,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减排压力依然较大。中国特检院将继续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推动特种设备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推进节能减污降碳检测与评价技术研究,配合总局特种设备局不断完善法规标准,着力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从供给侧促进行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加强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减排工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贡献力量,虽任重道远,但未来可期。